(相关资料图)
日常交流中,人们经常会预测对方即将说出的内容。例如,你的朋友跟你说“我刚从青岛回来,在海边捡了很多……”,可能还没说完,你就已经根据“青岛”“海边”等概念预测到即将说出的是“贝壳”。这种语义信息的预先激活(语义预测加工)是人脑能够实现高效语言理解的重要原因之一。那么,在语言理解过程中,人脑是如何进行语义预测加工?语义预测加工是否以及如何受到个体的基本认知能力(如工作记忆容量)和语境信息的影响?
为了考察以上问题,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李晓庆研究组开展了一项脑电研究。该研究招募了160名大学生被试,筛选出24名高工作记忆容量被试和24名低工作记忆容量被试。两组被试需要阅读并理解一系列句子。句子有三种类型,即高限制性、中等限制性、低限制性。例如, 关键名词“锤子”在高限制性句子“为了把钉子钉到木板里,他买了锤子回来。”中具有高预测性,在中等限制性句子“为了能敲开坚硬的核桃,他买了锤子回来。”中具有中等预测性;“书籍”在低限制性句子“为了能完成好这个任务,他买了书籍回来。”中具有低预测性。
该工作取得了如下认知。(1)在关键名词出现之前(在动词如“买了”位置),与“低限制性语境”相比,只有“高限制性语境”诱发了显著不同的脑电反应,这一效应只在高工作记忆容量组中被观测到;进一步“单试次”线性混合效应模型分析发现,这一脑电效应源于被试正在预测随后即将出现的关键名词。(2)在关键名词出现之后,高工作记忆容量组中名词诱发的N400产生了梯度变化(高限制性<中等限制性<低限制性),而低工作记忆容量组只表现出“高限制性<低限制性”的N400效应;进一步“单试次”线性混合效应模型分析发现,以上N400效应源于名词的可预测性;当排除掉预测性效应后,高工作记忆容量组的名词语义理解优势消失。(图1)
研究表明,语言理解过程中,工作记忆容量和语境信息共同影响着语义预测加工;与低工作记忆容量者相比,语义预测加工是高工作记忆容量者的语义理解优势的重要因素;语义预测加工依赖一个需要耗费认知努力的意义计算建构过程,而不仅仅是概念的自动激活扩散。该研究揭示了语言理解中预测产生过程的认知机制以及个体差异(工作记忆)对该过程的影响。
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在Language, Cognition and Neuroscience上。研究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支持。
论文链接
高工作记忆容量(左)和低工作记忆容量(右)被试的预测产生(动词位置)和预测整合(名词位置)阶段的脑电效应。A、不同条件下诱发的ERP波幅;B、句子不同位置和不同时间窗口ERP效应的分布。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