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公布以来,海南自贸港建设在制度体系、政策创新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需不断完善。未来,还要通过海南自贸港更好联通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助推国内国际双循环,将海南自贸港打造成引领中国新时代对外开放的鲜明旗帜和重要开放门户。
瞄准世界高水平自贸港,成为新时代改革开放排头兵。海南自贸港应对标世界高水平自由贸易港,借鉴高水平自贸港经验,融合国际经贸新规则,依托自身区位优势,推动法制建设,优化营商环境。海南自贸港地理位置优越,相对新加坡、迪拜等自贸港来说,既能面向国际市场,又能依托国内超大市场释放生产潜力,发展空间更大。此外,海南自贸港与香港、新加坡之间互补关系明显,海南自贸港的区位优势和制度创新会对三者之间未来的贸易、投资、物流、人员往来等带来极大便利,三方合作具有巨大空间和市场增量。
依法推进,打造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营商环境。“十四五”时期是海南自贸港建设的关键阶段,海南提出自贸港要争取在2023年底前具备封关硬件条件,2024年底前完成封关各项准备。这要求海南自贸港着力推动法治先行和制度型开放,形成完备的法律体系和制度安排,同时与要素型开放有机结合,提升发展效率和水平。要形成“一线”放开、“二线”管住的开放格局,需要大力推进法制建设,以法治化、市场化为基础,减少政府干预。在自贸港建设上,要处理好政府和市场之间的关系。通过注册资本认缴制、“证照分离”、企业信用信息公示制度、严重违法失信企业名单等方式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推进整体集成化管理,进行“放”和“管”的有机结合,既能放宽市场准入,扩大市场主体的自主权,又能加强市场监管的力度和效率,为政府职能转变和行政体制改革提供经验借鉴。
加快建设,推动政策出台并落地。加强落实自贸港建设方案、加紧复制推广国内自贸区建设先行先试的成功经验,充分利用政策优势和制度优势,加快海南自贸港高质量建设和双循环发展。加大重大平台建设力度,推广“一线”放开、“二线”管住的政策措施,加快完成自贸港口岸布局规划和升级改造,完善海关监管隔离区域建设。围绕高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旅游业三大主导产业,不断推动新政策出台,包括个税优惠、居住免签、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等,推动国内外顶尖大学落户海南,吸引人才走进来,推动构筑生态文明新城,打造人才集聚新高地和高新技术产业集聚中心;同时,以国家战略和科技前沿为导向,推动高科技产业基地建设,形成种植业、深海、航天三大科技新高地。
促进区域融合,形成新的增长极。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的签署推动形成了世界最大的一体化国际大市场,而海南作为中国面向东南亚的交通枢纽和开放门户,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海南自贸港应加快落实各项封关制度,成为中国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创新极和辐射极。积极研究和对接RCEP的规则,包括对企业进行宣传和培训,推动海南在RCEP落地实施的过程中拥有更多主动权、话语权。此外,东盟紧邻海南,今年跃居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未来双方贸易增长空间巨大,并将继续保持这样一个发展态势,这对海南自贸港提出了更高要求。一方面,海南自贸港依托地理优势和区位优势,要成为中国和东盟双方要素流动的大通道,并以此为依托成为中国向东南亚开放的门户;另一方面,海南自贸港面向国内14亿人口的大市场,应充分利用这一市场,根据自身产业布局以及可能出现的新业态和新模式,服务国内国际要素流动,提高效率,打造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交汇点。
(作者为商务部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区域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关键词: 海南自贸港建设